太阳集团tyc151(中国)有限公司-搜狗百科

强国复兴,有我钢铁脊梁——新中国钢铁工业75年伟大蝶变之路
发布时间:2024-10-09 作者:巨能特钢

  2021年6月21日,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办的全国钢铁行业庆祝建党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隆重召开,热烈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回首百年路上的钢铁辉煌和峥嵘岁月。

  此次座谈会召开半年前,2020年12月23日19时40分,93岁高龄的原冶金部副部长、宝钢第一任董事长黎明通过远程“一键炼钢”,下达了中国宝武2020年第1亿吨钢的炼钢指令。25分钟后,中国宝武年产钢量突破1亿吨,跃居全球第一。亿吨宝武梦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史上又一座新的重要里程碑。

  “这是中国宝武的荣耀时刻,更是中国钢铁的辉煌见证。我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接近、更具信心、更有能力实现钢铁强国的目标。”钢协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这样点赞道。

  亿吨宝武只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令人惊叹的飞跃,奠定了强国富民的钢铁基础。从新中国成立时的缺铁少钢,到现在连续28年成为全球第一产钢大国,中国钢铁工业建立起全世界规模最大、装备技术水平一流、产品品种系列最丰富的现代化钢铁生产体系,成为我国最具世界竞争力的优势行业之一,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腾飞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为共和国大厦挺起了坚强的钢铁脊梁。

  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既是一部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的大国钢铁艰苦创业史,走出了一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大国钢铁蝶变之路,又是一部不断改革创新、探索突破的大国钢铁激情奋进史,走出了一条学习、赶超甚至引领国际先进技术的大国钢铁创新之路。

  这是一条钢铁高端化发展之路

  2018年8月9日,一批计划销往德国的厚度0.02毫米、宽度600毫米的宽幅软态不锈钢精密箔材在中国宝武太钢精密带钢公司下线。该产品厚度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3,仅为A4纸厚度的1/4,可以轻易地被撕开,被形象地称为“手撕钢”。太钢成为当时全球唯一可批量生产这种宽幅超薄不锈钢精密箔材的企业。

  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公司时称赞道:“‘手撕钢’是高新技术,你们把百炼钢变成了‘绕指柔’,很不简单!”

  科技创新是引领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引擎。75年来,中国钢铁工业依靠创新驱动,不仅成功解决了钢铁产品“有没有”“够不够”的数量问题,还着力解决了“好不好”的质量问题,推动中国钢铁工业不断向高端化、精品化迈进。从2001年设立到2023年,钢铁行业组织开展的冶金科学技术奖申报单位和申报项目数量屡创新高,累计表彰项目1862个,引领了我国冶金科技创新突破,使中国钢铁工业拥有了越来越多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先进技术和高端产品。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那是一个想钢盼钢的时代。毛主席说:“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钢铁强国的梦想激励着一代代钢铁人加快技术创新、潜心研发。1949年,鞍钢第一炼钢厂2号平炉炼出了新中国第一炉钢水,“共和国钢铁长子”鞍钢生产的钢材曾用于制造新中国第一辆59式坦克、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和第一架国产飞机等大国重器;1950年,新中国第一根钢轨——85磅/码重轨轧制成功,两年后中华38公斤/米重轨试轧成功,铺就出新中国第一条具有较高水平的铁路——成渝铁路;1952年,本钢特殊钢厂试轧成功了新中国首批Cr13型汽轮机叶片异型钢材,填补了我国热轧异型叶片钢材的空白;1953年,抚顺特钢诞生了新中国第一炉航空用耐酸不锈钢;1957年建成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采用的还是从苏联进口的第一代桥梁钢A3q钢,2021年建成通车的武汉江汉七桥用的是宝钢股份武钢有限研发的我国第七代高性能桥梁钢Q690qE……

  75年来,我国钢铁产品品种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升,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所需钢材的自给自足,促进了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只能冶炼100多个钢种,轧制400多个品种规格的钢材。如今,我国能冶炼包括高温合金、精密合金在内的1000多个钢种,轧制和加工4万多个品种规格的钢材,几乎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全部钢材需求,22个大类钢铁产品自给率超过100%。尤其是高强度、高性能钢材生产和应用比例不断提高,满足了下游行业不断升级换代的需求。

  如今,我国汽车用钢、大型变压器用电工钢、高性能长输管线用钢、高速钢轨、建筑桥梁用钢等钢铁产品进入国际第一梯队,“手撕钢”、X120管线钢、2000兆帕最高强度等级汽车钢、690兆帕级高性能桥梁钢、时速350公里高速钢轨和车轮等钢铁产品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仅2023年以来,我国就有鞍钢33毫米厚壁X80高强度大应变管线钢板、宝钢吉帕钢、首钢新能源汽车用软磁材料等一大批钢铁产品实现全球首发。

  75年来,一代代中国钢铁人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踔厉奋发、勇攀高峰,中国钢铁工业高端化发展之路越走越精。

  这是一条钢铁智能化发展之路

  2023年12月份,最新一批全球“灯塔工厂”名单公布,中信泰富特钢旗下兴澄特钢脱颖而出,成为全球特钢行业首家“灯塔工厂”。加上此前入选的宝钢股份宝山基地,我国钢铁企业在全球钢铁行业5家“灯塔工厂”中占有2席,充分显示出中国优秀钢企已处在世界钢铁智能制造前列,甚至引领世界钢铁“智变”浪潮。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在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方面奋起直追。从20世纪70年代引进武钢一米七轧机,到在掌握一米七轧机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开发出275个技术项目,再到始终坚持信息化建设与工程建设同步、管理信息系统与管理发展同步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典范——宝钢,中国钢铁工业信息化建设从未止步。21世纪初,钢铁行业重点开展了以“产销一体、管控衔接、三流同步、财务业务集成优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建设,两化融合步伐加快。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由68.7%提升至73.8%,两化融合指数由51.2%提升至59.9%,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由50%提升至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5G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我国钢铁行业智能化由点及面快速铺开,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工业机器人、无人行车、无人机车、无人仓库、无人巡检、无人检测、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制造技术在行业里得到应用,涌现出宝钢“虚拟工厂”、南钢一体化运营管理平台、首钢“智慧工厂”等一批典型案例。到2022年底,钢铁行业机器人应用密度平均达到54台(套)/万人,较2021年提升50%。

  如今,钢铁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经在产品创新、生产技术创新、产业模式创新和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创新4个层面深度展开,国内约80%的钢铁企业正在推进钢铁生产流程由响应制造向预测制造转变、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预判转变、由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变。根据钢协2023年数字化转型评估报告,90%的钢铁企业已建立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能源管理系统和环保监测系统,500万吨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实现了管控衔接,大部分钢企已形成包含智慧生产、质量管控、设备运维、无人库区、安环消防等多业务集成的平台管控架构,达到了生产效率提高、能效水平提升、质量稳定性提高、员工劳动强度降低的效果。

  借助5G技术,千米之外,轻点按键,中国钢铁企业实现了从转炉冶炼到出钢的全流程自动化“一键炼钢”,从前钢铁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已成为现实。现在,走进钢企智能管控大厅,各条生产线的数据指标实现实时监测;生产线上,检验室里,只见工业机器人舞动着机械臂,动作精准高效;厂房里,无人行车将钢卷安全吊运到指定位置……科技感十足的场景在钢企越来越普遍。

  现在,智能工厂和智能集控中心已成为新趋势,79.6%的钢企正试点应用大数据模型,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生产过程管控和智慧化企业运营管理的企业占比分别达到79.6%和57.1%。2021年—2023年,我国钢铁行业及其延伸产业中的31个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6个智能制造优秀场景、7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截至2023年底,我国有31家钢企入选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

  2024年4月初,钢协发布了《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底实现“四三二一”(推广应用40个行业优秀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打造30个可借鉴、可复制的数字化车间,选树20个数字化标杆示范工厂,打造5家~10家实现“数字化生态引领”、推动数字化转型生态圈建设的企业)总体目标,中国钢铁工业数字化转型再提速,智能化发展之路越走越炫。

  这是一条钢铁绿色化发展之路

  2020年1月7日,钢协对首钢迁钢通过全工序超低排放评估验收情况进行公示,首钢迁钢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全工序超低排放评估验收的钢铁企业。为实现超低排放,该公司在2018年确定并实施了70个深度治理项目,总投资额达16.5亿元。如今,走进首钢迁钢厂区,“用矿不见矿”“运料不见料”“出铁不见铁”已经成为常态。

  自2019年《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发布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开启了世界最大规模、最严环保标准的“钢铁绿色革命”。截至2024年6月30日,累计有140家钢铁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

  绿色发展在中国钢铁工业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巴松在参观我国超低排放钢铁企业后给予高度评价:“目前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干净到了没有任何其他一个国家可以做到的程度。”

  作为环保意识觉醒较早的工业行业,中国钢铁工业绿色发展蹄疾步稳。20世纪50年代,包钢引进苏联喷淋塔除氟脱硫工艺,在脱氟的同时附带脱除30%的二氧化硫;1978年,鞍钢提出“大打环保仗”;20世纪80年代,太钢退休职工李双良科学治渣,创造了“渣山”变公园的壮举……进入21世纪,“三干”(干熄焦、高炉干法除尘、转炉干法除尘)、“三利用”(可燃气体、工业用水和工业废弃物的全面回收和综合利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在全行业推广应用,钢铁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标准不断提升。据统计,与2005年相比,2023年,重点钢企吨钢综合能耗由694千克标准煤下降到557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由8.6吨下降到2.41吨,水重复利用率由94.3%提高到98.25%;吨钢外排废水量由4.71吨下降到0.63吨,下降86.6%;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83千克下降到0.21千克,降幅高达92.6%;吨钢烟粉尘排放量由2.18千克下降到0.25千克,降幅达到88.5%。

  如今,钢铁企业过去“傻大黑粗”的形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厂变公园、厂区变景区,一批绿色工厂、花园式钢城竞相涌现,151家钢企先后被工信部确定为绿色工厂;德龙钢铁、陕钢龙钢、方大特钢、福建三钢、梅钢、宝钢等6家钢企被评为国家4A级工业旅游景区,安钢、方大九钢等众多钢企被评为国家3A级工业旅游景区。如今的钢城,四时更替,各有风景,钢与城的和谐共融正在火热上演,为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做出了突出贡献。

自2020年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将低碳转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争做碳达峰、碳中和先行者。

  2022年,钢协发起建设的钢铁行业EPD(环境产品声明)平台上线,填补了我国钢铁产品绿色低碳声明的空白。这是我国首个工业品EPD平台,展现了钢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决心、勇气、责任和担当。

  2022年,《钢铁行业碳中和愿景和低碳技术路线图》正式发布,提出了“世界前沿低碳共性技术开发支持计划”。河钢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中国宝武八钢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湛江钢铁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鞍钢绿氢零碳流化床高效炼铁新技术示范项目等低碳冶金技术项目加速推进,引领中国钢铁工业迈入“以氢代煤”冶炼“绿钢”的新时代。

  2022年12月份,钢协正式启动钢铁行业能效标杆三年行动,极致能效工程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目前,极致能效在钢铁行业内已经成为共识,在带来十分可观的节能减碳量的同时,还促进了钢铁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钢铁工业绿色化发展之路越走越稳。

  这是一条钢铁国际化发展之路

  2024年4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河钢集团斯梅戴雷沃钢厂塞尔维亚籍职工,勉励他们为中塞友谊做出新贡献。习近平强调,斯梅戴雷沃钢厂的良好发展,是中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也是两国互利合作的成功典范。钢厂职工是中塞友好合作的参与者、见证者、贡献者,也是受益者。

  自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钢铁工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际钢铁产能合作成果不断涌现。其中,以习近平主席于2016年6月19日视察过的河钢塞钢最为典型。2016年,河钢收购塞尔维亚斯梅戴雷沃钢厂(后更名为河钢塞钢)后,牢记嘱托,不辱使命,帮助这家百年钢企从长达7年的亏损中走出来,用短短半年时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2018年以来,河钢塞钢蝉联塞尔维亚第一大出口企业,如今的产值、技术指标等都达到了企业成立110年以来的最好水平,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国际产能合作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样板。

  7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钢铁工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投资资源到建设渠道,从收购到建设海外钢铁项目,国际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给引领世界钢铁进入中国时代、成为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产业之一的中国钢铁工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在此过程中,钢协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紧紧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经贸往来,加强民间对话交往,助力钢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构建中国钢铁国际话语体系。2017年3月22日,钢协、全联冶金商会、中国宝武、鞍钢、首钢等发起成立中国钢铁行业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推动中国钢铁工业“走出去”进入新的阶段。

  一大批钢企加快推进国际化战略,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踏平坎坷成大道的“走出去”壮歌,铸就了一个又一个互利共赢的国际产能合作发展典范。2017年5月份,由中冶集团总承包建设的台塑越南河静钢厂1号高炉成功投产出铁,这是中国特大型高炉核心技术、装备和项目管理整体出口的首个样板工程。2018年5月份,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等在马来西亚马中关丹产业园投资建设的350万吨联合钢铁企业——联合钢铁(大马)集团公司正式投产。2020年3月9日,河北敬业集团正式完成对英国钢铁公司的跨国收购,用时不到1年就让英国钢铁公司在连续亏损9年后实现扭亏为盈。2023年5月1日,中国宝武宝钢股份与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沙特公共投资基金正式签约,共同在沙特阿拉伯建设全球首家绿色低碳全流程厚板工厂。2023年9月份,印尼德信钢铁一期扩建主体工程竣工投产,是中国在海外投资建设规模最大的单体钢铁企业。2023年11月份,建龙马来西亚东钢二期工程全面竣工投产……中国钢铁企业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参与者、实践者、受益者。

  75年来,中国实现了钢材从“进”到“出”的华丽转身,从世界第一大钢材进口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钢材出口国,中国钢铁在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的同时,为国际市场提供了大量有竞争力、丰富优质的产品和服务。2017年,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LNG(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河钢、中国宝武、山钢、南钢等中国钢企为其提供了大线能量钢板、零下45摄氏度低温极地寒气型钢、特殊不锈钢产品。2022年,佩列沙茨跨海大桥通车,沙钢、南钢、湖南钢铁集团湘钢、中信泰富特钢等钢企生产的钢材撑起了这座“当地居民期盼了300年”的建筑。2023年,全部采用鞍钢集团攀钢时速350公里钢轨(3.8万吨)建成的印尼雅万高铁正式启用,将雅加达到万隆的出行时间由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

  中国钢铁工业正在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讲述“中国钢铁让世界更美好”的动人故事,国际化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这是一条钢铁高质量发展之路

  伟大事业总是在不断奋进中腾飞,伟大征程总是在不懈奋斗中接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

  何文波在全国钢铁行业庆祝建党100周年座谈会上提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中国钢铁工业要传承百年红色基因,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走在前列,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建成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要特征的钢铁强国。

展望未来,中国钢铁工业将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深化改革、锐意创新,紧紧围绕“1231”行业发展目标扎实开展工作,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精品钢铁、绿色钢铁、智慧钢铁,继续沿着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国际化方向奋勇前进,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钢铁力量。

  我们坚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快!

  来源:中国冶金报社  

分享到: